院长书记信箱
欢迎您访问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,今天是


甘俊林:情系杏林深耕不辍,传承引路“医”心前行

发布时间:2023-11-22        

他,扎根基层,兢兢业业服务群众健康三十五载。

他,妙手仁心,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精耕细耘,为万千患者解除病痛,带去康复的希望。

他,就是宜春市首届名中医、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、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甘俊林。

心系患者,精研岐黄之术 

1985年高中毕业后,怀揣着对中医的浓厚兴趣,甘俊林报考了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,攻读中医专业。求学期间,他苦读岐黄典籍,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中医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1988年,大学毕业的甘俊林回到了家乡宜春市工作。经过在校三年的系统学习,他早已深深折服于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,暗自立下誓言,要将中医药技术发扬光大,为家乡群众的健康服务。

他不满足于八小时的上班时间,工作之余,还常常翻阅中医经典著作、专业学术报刊等资料,虚心向前辈学习,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,外出进修学习,及时掌握中医学科发展的新动态、新技术、新方法。有时为了对比不同穴位的疗效,在自己身上试验练习。通过不断探索研习,甘俊林逐渐在中医学科领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。很快,他精湛医术的口碑在患者里面传开了,为广大群众开辟出新的健康领域。

2011年,甘俊林作为人才引进到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,担任市二医院中医科主任。当时的市二医院中医科仅有4位医生,2间诊室,甘俊林带领科室团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,从服务患者角度出发,不断开拓创新。经过十余年发展,目前科室已经拥有住院床位30张,医护22人,门诊含3个专科诊室,7个治疗室(包括针灸室、按摩室、理疗室、康复评定室、运动训练室)等等,开展了新技术数十项,日诊疗人次130余人。

大医精诚,辩证论治解惑

三十多年的从医经历和孜孜不倦的钻研追求,使甘俊林在攻克疑难杂症上有自己的一套心得:中医治病不是一成不变的,应根据患者所处时机的不同分型诊治。拿他擅治中风病举例:他认为,中风患者一般3个月以内属于康复医学的软瘫期,此时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,此期应以补阳还伍汤为基础,重用黄芪,三个月以后进入硬瘫期,属于肝肾阴亏型,此期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。这里就体现了中医辩证论治的思想,也有因时制宜的体现。

2021年,被诊断胆囊癌晚期老年患者郑某。由于体质、年龄等综合原因,无法耐受放化疗所需承受的痛苦,只能采取姑息疗法。患者找到甘俊林寻求中医治疗。甘俊林从中医整体观念入手,从脾胃论治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得健,气血得充,则正气得复。经过甘俊林3个月的中医汤药精心调治,病人症状得到有效缓解。

另一位易姓患者,因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3月余来到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找到甘俊林主任,当时患者右下肢肌肉已经严重萎缩,日常起居困难,患者对手术非常排斥,坚决要采取保守治疗。经过甘俊林主任的诊断,对这位患者给予中医手法按摩、中医针灸、中药调治等治疗方法, 3个月后,达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。

甘俊林总到到:这两个事例就蕴含了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,要用哲学的理念来看待问题,不能让条条框框禁锢思想,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,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,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事物、诊治疾病,让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。

传承引路,春风润物有声
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才是春。”甘俊林深刻认识到,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,才是更重要的任务。他除了正常出诊看病,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传、帮、带、教上面,帮助年轻医生提高诊疗技术,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。

2021年底,甘俊林被评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,并挂牌成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。此后,甘俊林又多了一项工作,采取师承教育的方式,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、乡村医生等纳入传承工作室的传承人,通过跟门诊、病区查房、病历讨论、业务培训等形式向来自基层的数十名弟子传授自己的经验,提高他们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。

漫漫从医路,让当初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如今两鬓微白的睿智老者,然而不变的,依然是那颗“为患者服务”的初心。每天,甘俊林主任仍然是科室里最早到的人。在住院部、门诊诊室、各个功能康复室之间来回穿梭,一天工作下来,步数达上万步,但是他甘之如饴。

他深情地说,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,是五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,具有“治未病”、经济方便、便于推广的特点。每个中医人都有义务把中医药文化保护好、发扬好,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应有贡献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要做的还有很多,还要继续努力。(梁玮)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