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(袁州区人民医院),位于宜春市中山东路55号,有80年建院史,是一所集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预防保健为一体的 “二级甲等综合医院”,是卫生部认定的“爱婴医院”,全省首批“群众满意医院” 和市级“文明医院”,以及市、区两级职工医保、城镇居民医保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。
预约挂号
门诊时间
专科门诊
就诊指南
地理交通
为提高居民肿瘤防治意识,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。在“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”到来之际,我院肿瘤科联合普外科多位专家于4月16日走进馨苑社区,开展“科学防癌,健康生活”主题义诊及科普宣传活动。活动当天,社区广场人头攒动,居民们早早来到现场参与。
01 家门口的“健康驿站”:义诊台前的温暖对话“阿姨,您平时饮食偏咸吗?最近有没有莫名的体重下降?”肿瘤内科副主任钟医生握着65岁李阿姨的手,一边仔细查看她的体检报告,一边轻声询问。义诊台前,居民们有序排队,医护人员不仅为大家免费测血压、血糖,还针对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等高发肿瘤提供一对一风险评估和筛查建议。72岁的张大爷刚做完肺部低剂量CT初筛,感慨地说:“以前总觉得肿瘤离自己远,现在医生在家门口告诉我哪些习惯要改,心里踏实多了!”活动现场,最热闹的当属“健康自测区”。护士们手把手教居民做“乳腺癌自查手势”,发放“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表”,还特别为老年人讲解“无痛胃肠镜筛查的重要性”。“原来排便习惯改变也要警惕!”居民刘大姐拿着科普手册,拉着邻居分享刚学到的知识。01厨房里的“防癌课堂”:用生活细节讲透“早防早治”“大家看,这是新鲜的西兰花和胡萝卜,深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质,建议每天吃够500克!”肿瘤科张主任的科普讲座搬到了社区活动室,用厨房常见食材做起了“教具”。他结合居民日常饮食,从“戒烟限酒”讲到“减少加工肉”,用接地气的语言拆解“防癌密码”。更有肿瘤科专家现场解读“体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”,提醒大家:“肿瘤不是‘突然降临’,定期筛查能把‘小火苗’扑灭在萌芽阶段。01 “未病先防”成共识:让健康理念走进万家灯火“平时总担心生病,又怕去医院麻烦,这次在家门口就能咨询专家,还学到了不少防癌知识,心里踏实多了!”65岁的王阿姨在完成筛查后连连称赞。许多居民表示,活动既贴心又实用,今后会更关注自身健康,养成科学生活习惯活动当天累计服务居民100余人次,发放科普资料200余份。关爱健康,共筑防线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。”活动负责人、我院肿瘤科张主任表示,“我们把义诊搬进社区,就是要打破‘谈癌色变’的误区,让‘科学防癌’成为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。”同时推动‘以治病为中心’向‘以健康为中心’转变。”肿瘤防治宣传周是全民健康行动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联合社区开展常态化健康服务,筑牢癌症防控的第一道防线,为“健康中国”建设贡献力量肿瘤防治小知识一、癌症可防可控1. 预防措施①戒烟限酒:吸烟是肺癌首要危险因素,酒精增加肝癌、胃癌风险 ②健康饮食:少吃腌制、烧烤食品,多吃新鲜蔬果及全谷物 ③控制体重:BMI指数保持在18.5-24.9,肥胖易诱发乳腺癌、肠癌 ④接种疫苗:HPV疫苗预防宫颈癌,乙肝疫苗降低肝癌风险 2. 早期筛查癌症类型高危人群筛查建议肺癌50岁以上,吸烟史≥20年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CT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镜检查(每2-3年)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乳腺B超+钼靶(每年1次)结直肠癌45岁以上人群肠镜检查(每5-10年)肝癌慢性乙肝/丙肝患者、肝硬化人群腹部超声+甲胎蛋白(AFP)宫颈癌25-65岁有性生活女性,每5年一次TCT+HPV联合检测二、警惕身体信号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需及时就医: 1.不明原因消瘦、乏力 2.异常出血(咳血、便血、阴道出血) 3.体表肿块快速增大 4.长期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三、科学治疗与康复1.确诊癌症后选择规范化诊疗(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、靶向治疗等) 2.康复期保持乐观心态,定期复查 3.合理膳食补充优质蛋白(鱼、蛋、豆制品),适度运动如太极拳、散步四、特别提醒1.癌症可防可控:约40%的癌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早期筛查避免。2.早诊早治是关键:癌症发展需数年至数十年,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。
01
家门口的“健康驿站”:义诊台前的温暖对话
“阿姨,您平时饮食偏咸吗?最近有没有莫名的体重下降?”肿瘤内科副主任钟医生握着65岁李阿姨的手,一边仔细查看她的体检报告,一边轻声询问。义诊台前,居民们有序排队,医护人员不仅为大家免费测血压、血糖,还针对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等高发肿瘤提供一对一风险评估和筛查建议。72岁的张大爷刚做完肺部低剂量CT初筛,感慨地说:“以前总觉得肿瘤离自己远,现在医生在家门口告诉我哪些习惯要改,心里踏实多了!”
活动现场,最热闹的当属“健康自测区”。护士们手把手教居民做“乳腺癌自查手势”,发放“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表”,还特别为老年人讲解“无痛胃肠镜筛查的重要性”。“原来排便习惯改变也要警惕!”居民刘大姐拿着科普手册,拉着邻居分享刚学到的知识。
厨房里的“防癌课堂”:用生活细节讲透“早防早治”
“大家看,这是新鲜的西兰花和胡萝卜,深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质,建议每天吃够500克!”肿瘤科张主任的科普讲座搬到了社区活动室,用厨房常见食材做起了“教具”。他结合居民日常饮食,从“戒烟限酒”讲到“减少加工肉”,用接地气的语言拆解“防癌密码”。更有肿瘤科专家现场解读“体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”,提醒大家:“肿瘤不是‘突然降临’,定期筛查能把‘小火苗’扑灭在萌芽阶段。
“未病先防”成共识:让健康理念走进万家灯火
“平时总担心生病,又怕去医院麻烦,这次在家门口就能咨询专家,还学到了不少防癌知识,心里踏实多了!”65岁的王阿姨在完成筛查后连连称赞。许多居民表示,活动既贴心又实用,今后会更关注自身健康,养成科学生活习惯
活动当天累计服务居民100余人次,发放科普资料200余份。
关爱健康,共筑防线
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。”活动负责人、我院肿瘤科张主任表示,“我们把义诊搬进社区,就是要打破‘谈癌色变’的误区,让‘科学防癌’成为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。”同时推动‘以治病为中心’向‘以健康为中心’转变。”
肿瘤防治宣传周是全民健康行动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联合社区开展常态化健康服务,筑牢癌症防控的第一道防线,为“健康中国”建设贡献力量
肿瘤防治小知识
一、癌症可防可控
1. 预防措施
①戒烟限酒:吸烟是肺癌首要危险因素,酒精增加肝癌、胃癌风险
②健康饮食:少吃腌制、烧烤食品,多吃新鲜蔬果及全谷物
③控制体重:BMI指数保持在18.5-24.9,肥胖易诱发乳腺癌、肠癌
④接种疫苗:HPV疫苗预防宫颈癌,乙肝疫苗降低肝癌风险
2. 早期筛查
癌症类型
高危人群
筛查建议
肺癌
50岁以上,吸烟史≥20年
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CT
胃癌
幽门螺杆菌感染者
胃镜检查(每2-3年)
乳腺癌
40岁以上女性
乳腺B超+钼靶(每年1次)
结直肠癌
45岁以上人群
肠镜检查(每5-10年)
肝癌
慢性乙肝/丙肝患者、肝硬化人群
腹部超声+甲胎蛋白(AFP)
宫颈癌
25-65岁有性生活女性,每5年一次
TCT+HPV联合检测
二、警惕身体信号
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需及时就医:
1.不明原因消瘦、乏力
2.异常出血(咳血、便血、阴道出血)
3.体表肿块快速增大
4.长期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
三、科学治疗与康复
1.确诊癌症后选择规范化诊疗(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、靶向治疗等)
2.康复期保持乐观心态,定期复查
3.合理膳食补充优质蛋白(鱼、蛋、豆制品),适度运动如太极拳、散步
四、特别提醒
1.癌症可防可控:约40%的癌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早期筛查避免。
2.早诊早治是关键:癌症发展需数年至数十年,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