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长书记信箱
欢迎您访问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,今天是


学科建设 | 小内镜,大手术—ERCP微创取石助力危重胆石症患者重获健康

发布时间:2023-03-17        

胆石症(胆囊结石、胆管结石)是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。无症状时大多不受重视,可是一旦胆囊结石移动到胆总管里或胆总管内结石造成梗阻,就会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(腹痛、黄疸、高热),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生命。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、风险高,术后康复时间长,而ERCP微创治疗,则拥有快速去除病因,取出胆总管内结石,缓解病痛的优势。


病/例/回/顾

59岁的罗大爷因“腹痛、黄疸、发热3天”收治于消化内科。入院时测体温40℃,血压低,心率130次/分,血常规检查提示:白细胞17*10^9/L,血小板11*10^9/L,N92%总胆红素140umol/L,ALT 340U/L,AST 281U/L,凝血功能欠佳,腹部CT及MRCP见胆总管结石,左肝内胆管扩张伴炎症,考虑脓肿,胆总管扩张明显,且已经出现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(黄疸、寒战、高热)。患者病情危急进展快,出现脓毒性休克,脓毒血症,多脏器功能衰竭(肝肾功能衰竭,ARDS,凝血功能障碍等),如果不及时处理,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。传统的取石方式需要外科开腹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,术后留置T管引流,手术创伤大、术后康复时间较长。由于目前患者凝血功能差,血小板下降至6*10^9/L,外科手术风险极高,家属对于外科手术也顾虑重重。在经过科室紧急讨论,全院扩大会诊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后,我院消化内科主任习羽决定采用ERCP术为患者解除病痛。会诊结束,与家属谈话后已将近中午1点钟,为尽早缓解患者病痛,习主任顾不上吃午饭,顶着压力为患者行急诊ERCP术。


第一次手术


据习羽主任介绍,术中发现患者乳头开口处有大量脓液流出,证实了患者患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,脓毒血症,脓毒性休克的诊断。造影后又发现患者胆总管内有数枚大小不等的结石,最大结石直径达1.2cm,但目前患者血小板低,凝血功能差,建议先放入胆管塑料支架至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内解除胆道梗阻,待后续病情稳定后再次行内镜下微创取石治疗,在其精湛的操作技术下吸引出大量脓液,顺利置入两根胆管塑料支架,有效解除了胆道梗阻,术后患者的腹痛及发热症状立刻得到缓解。术后当天晚上,罗大爷的腹痛,寒颤,高热,胸闷气促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,第二天一大早顺利撤掉呼吸机,监测生命体征正常,复查检验结果提示炎症指标,胆红素已下降。


第二次手术

术后1周,患者顺利接受第2次内镜下治疗,拔出支架,取出结石。术后复查炎症指标,血小板,凝血功能,肝功能等均已正常,达到出院指征。出院当天,罗大爷拉着习羽主任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,手术做完以后我就感觉好多了,吃饭睡觉都不难受,太感谢市二医院的医护人员了。”家属在一旁也感慨,家人病情恢复之快超乎所料,连连向市二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道谢。


科普小贴士

什么是ERCP?

是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。患者可以在清醒或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。通过十二指肠镜,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并注入造影剂进行X线摄片检查,可以显示出胰胆管。

经过发展,目前ERCP已经从一种诊断方法发展为一种治疗手段。在ERCP基础上,可以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(EST)、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(EPBD),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(ERBD)、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(ERPD),内镜下胆胰管狭窄扩张术、内镜下胆管取石术,Spyglass等相关治疗技术,大大拓宽了其所能诊治的疾病范围。


ERCP的特点


通过人体自身消化腔道进镜,在内镜下直视操作,不产生额外手术切口,具有微创、有效、安全、可重复的特点,现已成为多种胆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。


主要适应症


胆总管结石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、梗阻化脓性胆管炎、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、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、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等。  


专家介绍


我院习羽主任从事消化内科十八年,擅长胰胆管疾病的诊疗、ERCP相关诊疗,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,组织胶及硬化剂注射术,内镜内痔硬化剂注射术,内镜下消化道出血止血术,EMR等内镜下操作,经验丰富,技术娴熟,带领消化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!



门诊地点:门诊大楼二楼1号诊室

电话号码:0795-3270030        13870526786
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