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四月十三
当南方的江河渐涨 北方的麦粒初盈 夏日的气息便随着小满节气的 到来愈发浓郁 此时天地间阳气充盈 万物蓬勃生长 如何在这“小得盈满”的时节 既享受夏日的热烈 又守护身心的平衡? 且听二院小编一一道来! 夏日“湿热序章”,养生需顺势而为 每年5月20日至22日,太阳行至黄经60°,小满节气如约而至。此时北方麦粒初满未熟,南方雨水丰沛,正应了“小满小满,江河渐满”的农谚。自然界阳气升腾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但湿热之气也伺机而动。中医提醒:小满养生,重在清热利湿、健脾养心,为盛夏健康筑牢根基! 顺应天时,打造夏日健康盾牌 饮食清补,吃出“时令鲜” 小满饮食讲究“清补结合”,既要祛湿清热,又需滋养脾胃。 1.多食苦与淡: 苦味清心:苦瓜、莲子芯、莴笋如天然“降火剂”,助你平心静气。 淡渗利湿:冬瓜、薏米、赤小豆化身“排水小能手”,轻松赶走体内湿气。 推荐时令美味:苦瓜炒鸡蛋清爽开胃,薏米红豆粥绵软祛湿,冬瓜海带汤鲜甜利水。 2.少碰凉与腻: 冰镇冷饮、生冷瓜果过量,易让脾胃“瑟瑟发抖”,引发腹泻。烧烤炸鸡虽香,却如“火上浇油”,加重湿热,清蒸凉拌更健康! 起居有节,护阳防暑有妙招 1.睡眠调阴阳: 晚11点前入睡,早6-7点起床,借晨光升发阳气; 午间小憩20分钟,犹如给身体“充电”,精力倍增。 2.防暑护要害: 外出避开正午烈日,戴遮阳帽、穿浅色透气衣,宛如“移动遮阳伞”; 空调温度不低于26℃,避免直吹颈后(大椎穴)和肚脐(神阙穴),护住阳气“门户” 3.居家防潮术: 阴雨天紧闭门窗,竹炭包、除湿机齐上阵,让湿气无处遁形。 运动微汗,激活气血马达 适度运动,助气血畅通,湿气不滞留: 1.晨练八段锦: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舒展筋骨,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增强运化,如清晨的“身体瑜伽”。 2.傍晚轻散步:每日30分钟,步伐轻快至微微发汗,既排湿又养心,切忌大汗淋漓“耗气伤津”。 3.拍打经络:沿小腿内侧(脾经)、大腿前侧(胃经)轻拍,仿佛给身体“疏通管道”,湿气随拍而散。 情志安宁,方得夏日清凉 1.音乐宁心法: 听一曲《平湖秋月》或《高山流水》,让焦躁随音符消散。 2.芳香醒脾计: 佩戴艾草香囊,或点燃艾条熏屋,艾香袅袅中驱散浊气,身心皆畅。 3.穴位按摩法: 内关穴(手腕横纹上3指):按揉3分钟,缓解心烦胸闷,宛如“情绪开关”; 足三里(膝盖下4横指):每日按压5分钟,健脾胃、强免疫,堪称“养生万能穴”。 养生禁忌:这些“雷区”千万别踩! 1.贪凉如饮鸩:大汗淋漓时猛灌冷饮、直吹空调,易致“暑湿闭表”,头痛感冒找上门。 2.进补反伤身:夏季脾胃虚弱,阿胶、鹿茸等滋腻补品如同“甜蜜负担”,加重湿热。 3. 熬夜耗心阴:昼长夜短,熬夜如同“偷走”心阴,次日精神萎靡、口干舌燥。 湿热渐盛小满到,清淡饮食护脾窍; 晨起运动忌大汗,午睡养心精神好; 静心戒躁防暑邪,冬病夏治早调理!
温馨提醒: 若出现头重如裹、脘腹胀满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可能是湿热内蕴的信号。及时就诊,通过拔罐、艾灸或中药调理,让身体重回“清爽模式”。 科室简介 我院中医康复科通过中西医结合,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特色,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,在医疗、预防、养生、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。科室近几年快速发展,已开展多个特色诊疗技术,如常规针刺、小针刀、刺络拔罐、热敏灸、隔物灸、穴位注射、封闭治疗、埋针治疗、推拿按摩、手法整脊、中药封包治疗、中药涂擦治疗、中药熨烫、药饼灸、耳穴压豆等大量中医适宜技术。通过辩证施治,传承先人智慧,守护您健康! 科室电话:0795-3272323 门诊时间:上午8:00-12:00(周一至周六);下午2:30-5:30(周一至周五);节假日另行通知。
|